CMA是什么?据说CMA含金量太低,事实是怎样的?

优财官网
2018-07-26 10:42
关注6296考试网 6296考试网公众号
  财会行业人员众多,随着财会政策的不断变化,使得传统会计工作不在吃香,不少传统会计都纷纷选择向管理会计转型升级。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作为目前全球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领域的最权威的证照,更是唯一被引进的管理会计认证,具有含金量高、实践性强的特点。
 
  目前很多人提起CMA还是一头雾水,不知道CMA是什么?再加上不少对CMA不了解的人表示CMA含金量太低,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?今天就让优财CMA小编为你详细解读一下。
 
CMA是什么?据说CMA含金量太低,事实是怎样的?
 
  CMA是什么?
 
  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,英文简称“CMA”,是IMA协会于1972年推出的针对管理会计领域的全球专业财会认证,是目前全球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领域的黄金证照。在国际上,CMA与AICPA、CFA并称为全球财经领域三大黄金认证,得到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认可,有财务界Mini-MBA之称。
 
  CMA认证09年被作为引智工程引进我国,刚登陆中国就被财政部、国资委、商务部、总会计师协会等16大机构列入国家重点人才培养计划。与CPA、ACCA不同的是,CMA不仅涉及到财会方面的知识,而且涵盖了整个管理知 识体系,特别是帮助管理层决策分析方面,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。
 
  CMA专注管理会计的培养和发展,适合不满足掌握传统财会技能的人,考试涉及会计、战略、市场、管理、金融和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,有财务界Mini-MBA之称。
 
  CMA考试有中英文两种考试语言,每年三次考试时间,考试形式相当灵活。在企业招聘市场上,CMA是招聘财务经理、财务总监岗位的优先录用条件,是CEO、CFO职位的强有力“敲门砖”!
 
  CMA含金量太低?事实到底怎样?
 
  CMA考试只有两门科目,报考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,考试形式更是十分灵活,这些都让不少人觉得“CMA门槛太低”,从而觉得CMA根本无用。
 
  那么,CMA到底有没有用呢?我们用事实说话
 
  1、紧缺型人才
 
  早在2014年相关部门就发布《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》提出:“争取3-5年内,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”,2016年10月又发布《会计改革与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》,直接将管理会计列为“行业急需紧缺人才”,并明确提出“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、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”的任务目标,各大媒体也是纷纷跟进报道,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。
 
  2、企业认可CMA
 
  截至目前,中国银行、强生、中国农发行、平安集团、兵装集团、威高集团、卡特彼勒、统一、雀巢、联想、用友、新东方等上千家一流企业闻风而动,也都结合自身需要,纷纷组织开展CMA管理会计内训,大力培养储备管会人才。在企业财务招聘中,更是明确CMA持证者优先,并将其作为晋升财务高管的重要衡量标准。
 
  3、CMA,各城市高级人才
 
  2017年初,上海公布了上海金融领域“十三五”紧缺人才开发目录,其中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(CMA)被列入专业服务类金融财会紧缺人才。
 
 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正式推出“天府英才计划”,在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领域,CMA(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)赫然在列。官方公布的实施办法显示,CMA属于高级人才B类范畴,规定按照认定的人才类型奖励补贴标准为80万元,享受入户、住房安居等各项政策服务保障。
 
  2018年,CMA入选浙江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业务人才库推荐名单。
 
  4、高额的薪资
 
  IMA协会2017年全球薪酬调查显示,拥有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(CMA)认证的财务专业人员的平均薪酬中位数比非认证财务专业人员高出62%,总薪酬中位数高出67%。CMA认证所产生的益处是具有持续性的。由于CMA持证者具备风险管理、战略规划和决策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,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,雇主愿意为其支付更具有竞争力的薪酬。
 
  CMA的优势在于其代表着会计发展的向,不论你选择财务会计、审计、税务、成本、预算、资金或是其它会计模块,随着职业发展,都必将走入管理会计领域,并很可能因在管理会计领域卓有成效的工作,最终走向最高管理层。
 
  申明:本文由CMA培训专家-优财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免责声明:

① 凡本站注明“稿件来源:6296考试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本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6296考试网”,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。